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发布日期:2021-09-10



进入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秋季正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夏季和冬季的传染病都有可能在秋季发生,所以说秋季也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初秋时,气温较高,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甚至可能爆发流行;到了晚秋,气温逐渐下降,风大干燥,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因此,秋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一般秋季常见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一、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等。这类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去后发病。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可引起流行、爆发和大流行。夏秋季为流行季节。人群普遍易感。常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等而传播。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预防措施:

1.个人预防霍乱的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把好一张口”,预防病从口入。

2.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

3.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霍乱污染)物品不要碰。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本病以夏秋季多发,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接触、苍蝇和蟑螂传播。

预防措施:

1.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卫生管理和消灭苍蝇等卫生工作。避免饮用生水,避免进食未煮熟的肉类食品,进食水果前应洗净或削皮。

2.易感人群建议进行预防接种。但疫苗仅有部分免疫保护作用。已经进行免疫预防的个体,仍然需要注意饮食卫生。

3.患者是伤寒和副伤寒的直接传染源,易感者应尽量避免与之接触,以免患病影响身体健康。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常年发病,以夏秋季多见。主要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和苍蝇等途径传播。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

2.食物加工过程中应注意生熟食分开,同时注意手部卫生,清洗、存放或加工食品时避免交叉污染。

3.食物煮熟煮透再吃,少吃或不吃剩饭剩菜,如需食用,要彻底加热。

4.不喝生水、不吃腐烂不洁的食物。

5.注意厨房环境卫生,垃圾做到日产日清,防止苍蝇、蟑螂和其他动物污染食品,餐具及时洗净,有条件的可以定期消毒。

6.食堂从业人员应注意食品操作卫生,如发生腹泻、呕吐、化脓性皮肤病或其他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甲型肝炎是由通过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是我国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在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及感染率最高。发烧、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肤发黄、有的病人有腹胀或腹泻、尿呈褐色、大便色浅、检查肝脏有肿大和触痛或叩痛的体征。

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2.尽可能避免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接触。

3.作息规律,加强运动,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4.使用相关疫苗。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和溃疡,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少数病情进展迅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心肺功能衰竭,病情危重者可导致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儿童通过日常生活接触、污染的食物、饮水以及空气飞沫而感染。

  预防措施:

1.维持良好的个人和家庭卫生可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2.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3.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

4.给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5.避免和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密切接触。

6.做好免疫接种。

二、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肺结核、流脑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典型症状是急性起病,体温一般会高于38℃,全身酸痛、乏力,有轻度的呼吸道症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者是接触过被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预防措施:

1.在流行的季节,老人、儿童、免疫受抑制者等易感人群和易出现并发症的人群应接种流感疫苗。

2.流感流行期间,应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尽可能减少公众集会和集体娱乐活动,暂不探亲访友,出门戴口罩。

3.房间和公共场所要保持清洁,室内可每天用食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或开窗通风换气。

4.若家中有流感病人,应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污物等应消毒处理,对患者的食具、用具及衣服等宜煮沸,用含氯消毒液消毒或日光暴晒2小时。

5.应多参加户外运动,如跑步、跳绳等,以增强抵抗力,防止病毒的侵袭。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在我国法定传染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麻疹的传染性强,所有人群都可以患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其传播过程主要是被感染的人群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给易感人群。麻疹病毒主要侵犯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潜伏期为9-11天,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眼结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粘膜斑及皮肤红色斑丘疹。由于患者个体差异,麻疹可以表现为轻度症状,也可以表现为重症,如呼吸困难、休克、出血等,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勤洗手,多通风。  

3.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儿童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4.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注意营养,多喝开水。

5.接种麻疹疫苗。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R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但风疹极易引起暴发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易感年龄以1~5岁为主,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

2.保持办公、居家环境清洁,勤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打喷嚏或咳嗽时注意遮掩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常见的幷发症为病毒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及卵巢炎。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

预防措施:

1.按时接种麻腮风三联减毒活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2.流行期间应少去公共场所,如游乐场、动物园等。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双手清洁,尤其在触摸扶手或门把等公共设施后。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水搓手不少于20秒。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

预防措施:

1.进行疫苗免疫接种。

2.避免与水痘患者密切接触。

3.水痘流行期间避免去人多、空气不流通场所。

4.规律作息,适当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肺结核通过呼吸道传播。

预防措施:

1.按照国家制定的程序接种卡介苗。

2.保持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时戴口罩,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位于室内时,多开窗通风。

3.均衡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4.避免与肺结核患者近距离接触。

5.肺结核病易感人群,尤其是HIV感染者、大剂量免疫抑制剂使用者,必须注意胸片随访,必要时遵医嘱进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通过气溶胶、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其中婴幼儿、儿童高发。

预防措施:

1.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3.不要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做好个人防护。

4.多开窗通风,注意保暖。

5.加强户外活动和耐寒锻炼。注意平衡饮食,保证充足休息。

6.注意环境卫生。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7.接种流脑疫苗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脑症状。

三、秋季常见的虫媒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虱子、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是“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昆虫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乙脑主要通过蚊叮咬而传播,病毒通常在蚊-猪-蚊等动物间循环。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都能传播本病,而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预防措施:

1.患者在患病期间应做好隔离措施,避免疾病传播。

2.应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做好防蚊防虫措施,可用蚊帐、蚊香,涂擦驱蚊剂等措施防止被蚊叮咬。

疟疾: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疟疾可治愈,但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疾患者死亡率较高。疟疾的传播途径为:雌性按蚊叮咬人体传播;少数病例可因输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母婴传播。

预防措施:

1.做好爱国卫生运动治理好环境,排水、修整沟渠:清除杂草,保持水流畅通,加深蓄水不利于蚊虫孳生。

2.改善居住条件和习惯减少人蚊接触:装纱门纱窗,改变室外露宿的习惯,合理使用蚊帐。   

登革热: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等。本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由于本病系由伊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

预防措施:

1.平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2.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集会,减少人群流动,加强个人防护。

3.做好防蚊措施,如挂蚊帐、使用灭蚊灯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